杖责之刑
玉殿春
写手阿星
这一年的秋末,发生了一件大事。
每年入秋,北契便会在边关滋扰不断,不仅劫掠财物,更会抢掠烧杀,无恶不作,叫北边的百姓苦不堪言。
所幸嘉定占据着天堑,历代又驻重兵,北契很难破关,往往便只在边境上作乱。
这一年也不例外,北契又组织了骑兵试图冲破嘉定关,可这一次,竟被他们破关而入。
单嘉定一城,就驻兵五万,其余军备其精良程度仅次于京中禁军,可两万北契军队,在兵力如此悬殊之下,天时地利也有利于守军的情况下,竟然能长驱直入,消息一出,令天下哗然。
敌军很快就占领了郢城,但也没有再往南攻,而是遣使来京中谈判。
这也是情理之中,毕竟仅凭两万人,便再是虎狼之师,也很难真的攻到帝京。更何况,北契八部之间内乱不停,无法真的维持一场两国间的大战,前来滋扰为的不过是钱粮。
可单是北契占领郢城的消息,就吓坏了朝中官员,大约是心底一直就对北契存着惧怕,一听北契遣使前来这才纷纷松了口气,满朝文武,都是上疏请求与北契言和,连兵部的意思都是议和。
哪怕这一次北契使臣提的条件是前所未有的苛刻,不仅要白银数百万两,还要大虞送公主前去和亲,修两朝之好。
要知道,整个朝廷一年的税银也不过千万两,历年军费就不过百万两而已,若真给了这笔银子,朝廷不堪重负,国库亏空,自然就要向百姓增税,到时候必会使得百姓苦不堪言。
世宗找了内阁在文德殿议事,晏阁老进宫之前特意命令管家,不许晏澜出府,他清楚儿子性格冲动,这样的关头,晏阁老怕他出去闯祸。
晏澜只能在府里,对着妹妹抱怨。
“朝廷几十万兵马,北契不过两万人,大家竟不敢言战,”他冷笑着摇头,“尤其是宣城的那几个守将,一个个说得冠冕堂皇,连敌军的影子还没见到,就怂成这个样子了。”
“他们不光是怕,”晏清也沉着脸道,“军中守将,大多依附蔡党,蔡雍主张议和,这谁都知道,底下的人谁敢跟他唱反调?”
晏清说得不错,蔡雍是朝中首辅,如果此时和北契一战,若是能将敌军赶出国门倒还好,可若是败了,且不说京师会陷入危机中,他这首辅的位置必然是要换人了。
对他而言最保险的,就是议和。
“可此时议和,北契还不知道会怎样狮子大开口……”她担忧地低语,说完见晏澜捏着拳头,努力压着心中的愤怒,于是安慰他道,“不过哥,今日议事,爹一定会劝陛下出战的,说不定,陛下会听呢。”
晏澜听了也点点头,却仍皱着眉道:“此时议和,会助长北契的威风,等他日他们八部统一,再度南下,就不是拿钱财能打发的了……”
等晏阁老回来,晏清才知道自己错了,在议事时,晏阁老所言的与蔡雍所提是一样的。
与北契议和。
这次是晏清比晏澜更冲动,直接质问晏阁老,“爹,为何您也提议议和,北契都占领了郢城了,朝廷却不思出兵,就这样答应了北契的条件,岂不是有辱国格?”
若是儿子此刻这样,晏阁老大概已经怒了,可对女儿哪里舍得。
“爹赞同议和不是因为这是爹的想法……”晏阁老的神情也有些黯然,颇为无奈道,“是因为爹明白陛下的意思,议和之举已经是板上钉钉,若这个时候爹违逆陛下,是不智……”
她爹说得没错,议和是陛下的意思,是大势所趋,再言出战便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,是不智。
此时,谁又愿意逆风执炬,行这不智之举。
可晏清没料到,偏偏真有如此之人。
抱歉,章节内容加载错误,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。
Sorry,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.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.
抱歉,章節內容載入錯誤,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