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章 关键一枪 (三)
戈武
极限营救
虽然潜航器的速度只有六节,也就是差不多每小时十一公里,跟慢跑相当,但是在海里航行,这个速度已经很快了。要知道,百米自由泳的世界纪录大概是四十七秒,换算下来也就是每小时八公里左右,还不到五节。人不是水生动物,游得慢也很正常,而且水的阻力本身就比空气大得多。
其实,潜航的头号难题,也就是阻力。
蛙人使用的潜航器不是潜艇,没办法完全密闭。好一点的潜航器,也只是给蛙人提供半埋式座位,普通的潜航器则是让蛙人挂在外面,而这两者在本质上都没有区别,蛙人暴露在海水当中。由此也就决定了,潜航器就只能在表层水域使用,潜深一般不会超过五十米,航行速度也很难超过十节。要不然,航行产生的巨大阻力会消耗更多的电能,还会消耗蛙人的体力。
正是如此,潜航器一般只提供给特种部队使用,始终没有推广与普及。
要说的话,潜航器存在的问题早就受到了重视。美国海军最先研制“干式”潜航器,还一度抱以厚望。只可惜,大型“干式”潜航器对技术的要求极高,用途却不大,采购量也不可能多到哪去,美国海军在尝试之后,不得不做出取舍。反而是做为后起之秀的中国海军进行了卓越努力,在深潜器的基础上开发出了几款大型潜航器,还一直在国际军火市场上寻找买家。只不过,真正需要大型潜航器的“高端”玩家是屈指可数,而且没有哪个愿意从中国购买。
当然,这些都是题外话。
戈武他们一直跟在巡逻艇的后面,而且在巡逻艇停下来的时候才靠了上去。中断通信的时候,距离“赫克托”号也就只有大约五百米。正常情况下,只需要大约四分钟就能够靠上货轮。只不过,两支小队是分散行动,分别在货轮的右后方与左前方登船,也就需要在登船之前搞清楚货轮上面的情况,比如在登船点附近有没有恐怖分子,去货轮右后方的小队还要绕过货轮。
总而言之,两分钟肯定不够,十分钟都很紧张。
跟之前在特种部队一样,戈武是一马当先,承担了最危险的任务,与滕梓臻率领一支十人小分队去货轮右后方,陆勇添率领其他特战队员去货轮左前方。戈武的这个安排,主要是货轮上的大部分人员都在后方的船桥里面,也要从船桥进入内部舱室。相对的,船首方向的风险要小得多。
其实,戈武更愿意跟陆勇添合作,只不过滕梓臻坚持要在第一线。
为了搞清楚货轮右舷的情况,戈武他们得从船首绕过去。三具潜航器保持五十米的间隔距离,交替在前面带路,始终都有一具潜航器处于停止状态,由特战队员使用便携式潜望镜监视货轮。
虽然在水下无法使用无线电设备,但是可以用高频声呐进行语音通信。
与戈武预料的一样,货轮右侧也有人。
从观察到的情况看,那几个在露天甲板外侧回廊上溜达的家伙像是放风的船员,不过很明显,他们全都携带了自动武器,藏在宽松的衣服里面。事实上,只是那格外宽松的外套就很不正常。
热带海域,水手的标准衣着是汗衫与短裤,在夜间还会光着上身。
在潮湿闷热的热带海域,连裤衩都很多余。
那几名武装人员只是在放风,或许是出来做做样子,欺骗巡逻艇上的官兵,注意力根本就没在海面上。
抱歉,章节内容加载错误,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。
Sorry,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.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.
抱歉,章節內容載入錯誤,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