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章 出征(二)

 刀尖上的大唐
    第8章 出征(二)(1/2)

    国初,禁军分北衙、南衙。其中北衙掌宫禁,实为天子私兵,南衙十六卫,则是国家军队,由宰相总领。其中南衙主要就是府兵,贞观以来,大唐纵横天下,主要依靠南衙。后来府兵制败坏,南衙彻底没落。而北衙从来就有募兵性质,南衙没落后,北衙禁军不但护卫宫禁,也逐渐成为国朝的主力禁军。

    所谓神策军,其前身是天宝年间哥舒翰在河西练的边军,驻扎在临洮以西二百余里的磨环川,位于洮水南岸,与洮阳郡隔水相望,与吐蕃打过许多硬仗。安史之乱时调边军入卫,神策军亦在其列,结果人走了,老巢就被吐蕃乘虚而入,回不去,就辗转归了中央,由中官鱼朝恩经营壮大。

    安史乱后,中央禁军十分不堪,朝廷便调边军充入北衙禁军,神策军亦在其列。后来各种机缘巧合,神策军脱颖而出,不断补充边军精锐,终成禁军的绝对主力,以至于后来神策军几乎就与中央禁军等同了。盛时,神策军曾有精锐甲士十多万人,装备冠绝天下,铁甲不但精致豪华,披甲率还高,盛时超过全军六成,完全是按照国初盛时的标准执行。开始也很能打,防范吐蕃入寇多赖其力。元和、大中以来,朝廷能一度压得各地方镇服帖恭顺,主要也靠神策军撑腰。

    十几万能打的甲士拉出来,确实是任何一个方镇都扛不住的。

    但是呢,边军入京就朽坏,这是真理。神策军也不能免俗,一代不如一代。神策军本为边军锐卒及其子弟,后来渐渐多为纨绔富家子弟充数、蒙事。最后吃空饷都排不上号,实在烂得不行。黄巢打进关中,神策军根本不敢碰贼兵,护送天子入蜀,行军都能走散大半。

    后来,没卵的中官们实在看不下去,到了蜀中大力整顿,新募了一批悍匪充实,又有些能为。后来打回长安,神策军也出力不少,以至于天子都觉着腰杆硬了。可惜跟河东李克用、河中王重荣打了一架,现了原形。张浚这是谁给了他勇气,又想摸独眼龙的屁股了?再说,神策军是中官的队伍,哪怕中官再将神策军折腾得有模有样,与你张浚有毛关系?指挥得动么?不怕上了阵直接逃散,给你晾在当场?无知者无畏啊。

    当然,无论如何,对神策军,幽州武夫是瞧不上眼。

    首先,河北三镇往根上说都是安史余孽。一场内战打了八九年,最后朝廷打不动了搞招安,河北降将李怀仙镇幽州,田承嗣据魏博,张忠志即李宝臣得成德,薛嵩镇昭义。之后百年,藩镇与朝廷来回拉锯,神策军作为中央军,卢龙军却是河北刺头之一,这俩肯定尿不到一个壶里去。

    其次么,就是眼红了。神策军待遇高啊。人家一个士卒的待遇能顶方镇牙兵三四个还多,军官更是比藩镇同行几倍十几倍的高薪拿着,动不动还加赏。据说天子一次赏十匹绢都拿不出手,还抱怨!奶奶地,幽州牙兵一年的粮赐、衣赐加起才区区二十匹绢,有时品质还不好。

    你说说,本来旧怨不少,这帮玩意又脓包还待遇高得不像话,是不是招人嫉恨,不等着他们栽跟头看笑话么。

    众人一起鄙视完神策军这帮草包,郑大道:“有用没用,只要彼等一动,独眼龙便不好受。神策军若过了大河,看他怎么办。再说有汴州呢,他两家才是仇人。据说汴兵就在昭义对岸看着,李鸦儿敢来蔚州,朱三那厮能忍住不捅他两刀。我看李帅想以拖待变,左右吐浑人还能顶顶。河东军不弱,人又不少,这么撞过去,万一我军折损多了,没必要啊。”

    说起李克用与朱全忠的仇怨,这也是一件奇事。朱温本为黄巢大将,后来反正,受命为宣武军节度使,天子赐名全忠。大概是中和四年即西历八八四年,当时朱全忠刚到宣武,镇内是骄兵悍将一地鸡毛。黄巢从关中跑出来想回胶东回血,宣武镇正好挡在路上,朱全忠还是叛将,这不得仇人见面,分外眼红。

    抱歉,章节内容加载错误,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。

    Sorry,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.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.

    抱歉,章節內容載入錯誤,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